媒体资讯

殡葬文化知识

2018-11-06 14:14:42

殡葬文化知识

  殡葬文化素质的内容很多,结构复杂,现依据殡葬职工在服务中需要运用到的知识,总结归纳如下:

  1)文化类

  (1)殡葬习俗学

  学习有关殡葬方面的知识,了解不同时期、地方、民族的殡葬习俗,比较东西方殡葬差异,在尊重各地的殡葬习俗的基础上改革习俗中落后、封建成分。

  (2)宗教

  了解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佛教、道教及其他宗教在殡葬方面的习惯,尊重客户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。掌握宗教殡葬活动的操作及流程。为宗教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。

  (3)生死哲学

  了解生死哲学的内容,用生死哲学来看待死亡,并运用生死哲学来抚慰丧属。

  (4)殡葬政策和法律

  了解殡葬政策和法律,用政策法规来规范我们的殡葬行为。并运用殡葬法规来进行殡葬宣传,促进殡葬改革。

  2)技术类

  (1)插花艺术

  学习鲜花的分类及特点,掌握鲜花的保养方法及插花艺术。结合鲜花物语,运用鲜花布置殡葬场所,开设鲜花伴灵、告别、遗体鲜花覆盖等业务。

  (2)制冷技术

  学习制冷设备的原理及维修,掌握殡葬活动中制冷设备(移动冷藏棺、冷冻库) 的操作,对简单的故障,可以进行排除及维修。

  (3)解剖学、色彩学、雕塑学

  学习人体结构及死亡特征,可以判断死亡,并掌握人体脉络进行药物防腐操作。学习雕塑学。对残余遗体进行头部,四肢再造,学习色彩学对整容后的面部进行掩盖,及化妆恢复面部肤色。

  (4)殡葬软件学

  学习办公三大软件(Word、Excel、PPt)及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的基本操作,开发适合本单位业务的殡葬管理软件,推行办公自动化,实现网上办公。

  (5)机械设备学

  学习机械设备的设计和构造原理,全面了解火化设备的操作与保养,能够进行简单的维修。

  (6)基础电工学

  学习电工基础知识,能够简单的对单位用电和发电设备进行故障排除,为基础建设铺设线路等。

  3)科学类

  (1)殡葬心理学、殡葬消费学、殡葬营销学、殡葬管理学

  学习殡葬心理学知识,学会自我调节殡葬职业压力,运用殡葬消费学、殡葬营销学来开展殡葬宣传及服务推广。

  (2)殡葬服务学、殡葬礼仪知识

  学习殡葬服务、礼仪知识,掌握接待礼仪及殡葬活动中各种殡葬仪式的操作方法、步骤等。

  (3)书法、挽联创作

  学习毛笔字的书写及挽联的创作技巧,熟练掌握挽联、挽幛、碑文、悼词的书写及创作技巧。

  佛教的丧葬文化

  希腊哲学也曾体现出和佛教灵魂不灭说遥相呼应的观念,柏拉图曾经说:“灵魂是不灭的,灵魂不会偷走任何一件肉体之物,因为灵魂一生里面,并不主动与肉体协同,而是避开肉体,一直集中在自身之上,并且不停练习,其真意在于练习坦然就死,或者也可以称为死亡的练习。”苏格拉底也曾经对反对他的人说:“到底是你们所处的世界美好呢,还是我将要前往的世界美好呢?你们很难分别。”他相信有一个永恒而美好的世界,所以丝毫不惧怕死亡。佛教在相信灵魂不灭时,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是相信灵魂是可以转型的,它的归宿是根据他在这辈子的功过善恶表现来决定的,根据六道轮回来转变。因而,佛教的生死文化引导人活着的时候向善修行,死后可以到极乐世界,得道涅磐。

  佛教经典浩瀚如烟海,内容博大精深,在我国民间脍炙人口的孙悟空、猪八戒等人物来自古典名著《西游记》,其故事原型亦取自唐朝高僧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之说。但是,佛教也有很多通俗浅显的故事,通过生死的传说,体现了佛教的教义。

  文殊为四大菩萨之一,掌管智慧权。有位居士欲见文殊,选择了一个吉日,大设饮食布施,并且摆设了一个高大的座椅,放在首位,等候文殊菩萨。结果,宴会开始之后,竟然有个又脏又丑的老人,大模大样的走向高椅,并且旁若无人般坐了上去。这个居士看了很生气,立刻把他赶下来。老人被赶之后,再坐上去,又被赶下来,共有七次。等宴会结束后,这位居士到佛寺点灯烧香,再次诚恳拜祭,希望能早日见到文殊。结果,当天晚上居士就梦到一个声音对他说:“你怎么有眼不识文殊呢?今天你已经赶走文殊七次了。文殊菩萨之道,就在平等心,所以他特别去测验你是否能用平等心待人,你这样势利眼,怎么能见到文殊呢?”这个故事强调佛教的“众生平等”,唯有这种平等心,才能领悟善的知识,并能进一步看出生死也平等。连生死都能用平等心看破,更何况对贫穷势利呢!

  《杂譬喻经》中载,从前有位贤者,一生信佛,后患重病,不治而亡。其妻极为哀痛,久久不能自拔,经常用很多美食上供。贤者在天上看到这种情况,觉得太过愚痴,也深感怜悯。所以,就化作牧童,到田间喂牛,忽然间牛猝然倒地而亡,牧童也顿时大哭,并且仍然喂牛吃草,引起很多人围观,并且笑他太傻,牛都已经死了,还怎么喂吃草呢?何必太伤心?这时,贤者的妻子、孩子也闻讯而至。这个牧童就回答说,他才不傻,牛虽然死了,但起码还看的见牛。然而,这位贤者早就死了,遗骨已经埋到地下了,妻子还要供奉,还这么伤心,难道死者枯骨能有知么?贤者的妻子和孩子顿时被点化,摆脱了哀恸。这个故事提醒人们,应早日脱离消沉与悲情,早日用心积极的修佛与行善,才是纪念先人的正道。

  《六度集经》中有个故事,佛在做菩萨的时候,有次静心修道,忽然衣服里面跑进一只虱子,佛抓到了这个虱子,但心生悲悯,并没有捏死,而是轻轻地放在旁边枯骨上。结果,虱子饱饱的在枯骨上吃了七日,七日之后,虱子也寿终了。经过多世之后,菩萨修成了佛。有次率弟子传教,却碰到大雪,在大雪中,根本没有任何人家。此时,忽然看到一座大院,有位长者等候布施,并且为佛及众弟子提供了热情的布施。第七天快结束,大雪仍未停,佛坚持应离去。等回到僧舍,弟子迷惑不解。佛便差遣阿难回到原来的大院,结果连仆人都态度傲慢,判若两人。阿难问佛,何以如此?佛回答,因为,这原来是当年的虱子成了长者,所以尽心报七日之恩;等七日之后,报恩心意已经了结,自然没有原来态度。众弟子才恍然大悟。这个故事显示了佛教的轮回说和因果论,提醒世人,有生之年,应该兢兢业业,护众生。即使对小生命,也要有悲悯之心,才能种善因、结善果。

  佛教作为一种“了生死之学”,非常重视临终关怀。明朝憨山大师说:“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,即佛祖出世,亦为开示本大事而已,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,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。”世俗之人在人生状态上各有不同,所遭遇的人生事件各有不同,但惟有生死是相同的,众生平等,都要经历这个过程。佛教于临终关怀的重视,力求使世人摆脱面临死亡时候的痛苦和恐惧。《西藏生死书》中,对临终者的正确态度有充分诠释。“现在临终中阴已经降临在我身上,我将放弃一切攀援、欲望和执着,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,并把我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,当我离开这个血肉和合的躯体时,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。”也就是说,临终者在临终前那一刹那,应自我认清,原先血肉之躯,只是短暂幻影。如果本人做不到,其家属应该有责任帮助其完成,才能助其向极乐世界往生。

  直到现在,民间丧葬礼仪中也多少带有佛教于生死说上留下的印痕。如七七斋就是为死者祈福的佛事之一。即每隔七天为一个忌日,祭奠一次,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。这同佛教教义有关,佛教认为人生有六道流转,在死与生之间有一个“中阴生”阶段,在阴间寻求生缘,以七天为一期,七个七天必转生一处。因此就有了“七七斋”的丧俗,并且与中国传统的魂魄观念有相同之处,得到迅速传播施行。

  诸多名家对佛教学说并不排斥,甚至有身体力行者。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便经常与僧佛往来,如佛印等僧人就是他经常交往的好友,其名“东坡”亦是“东坡居士”的简称,甚至替代了其原名而更为天下所知。现代文化大师李叔同,曾写下优美的诗句传诵至今: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一斛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” 于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,号弘一法师。弘一大师曾言:“若病重时,痛苦甚剧者,切勿惊惶。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,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,于今生轻受,以速了偿矣。

  殡葬文化学习方法

  1)制定好学习计划

  参照殡葬文化素质的结构知识、结合自身知识的不足、空余时间、经济情况及身体状况等制定完整的学习计划。

  首先,应该清楚地知道,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,要重点补习哪方面的知识。通过什么方式学习,并把整个学习计划细化。每个月都有具体的目标,每周要有学习安排,然后严格按照学习安排表进行学习。

  2)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

  (1)学习方式多样

  在学习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,采用书本、讲座、上网刘览、观看学习视频、行业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。

  (2)结合岗位工作学习

  在工作中我们应把握一切学习的机会,有什么新问题,新状况,应该记录下来,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员工,千万不能不懂装懂,更不能因为自己学历高而瞧不起老员工,其岗位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更可贵、更可靠。

  (3)尝试写作练习

  每位职工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检验我们所学,结合自已的岗位形成属于自己的殡葬想法。

  3)形成长期学习的习惯

  殡葬文化的学习不能一气呵成,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,是对殡葬职工的耐心、耐力的考验,因此,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,形成一个长期学习的打算,养成学习的好习惯。活到老,学到老。